政协简介

【字体:

  1949年9月16日,为了巩固得之不易的人民政权,更好的开展常德市(现武陵区)在解放后的各项工作,常德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委员会(后更名为常德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正式成立。1955年7月,通过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代表反复酝酿协商,常德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改组为政协常德市(现武陵区)委员会,1980年,更名为政协常德市武陵区委员会(以下简称区政协)。到2009年,已历经六十年、十一届。长期以来,区政协始终秉承“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认真履行政协职能,在“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事业、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政治基础上,以“百川汇海、有容乃大”之爱国统一战线优势,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国和平统一大业、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方面积极作为、献智献策。回溯往事,自1949年9月16日常德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至今,政协常德市武陵区委员共经历了四个不平凡的阶段。

  第一阶段  1949年9月至1955年6月,主要是政协的建立和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949年7月29常德解放,同年8月常德市建立,9月16日常德市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选举产生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委员会。1950年3月5日,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委员会改名为常德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1950年12月17日至21日常德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会议选举由23人组成的常德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协商委员会既行使政协地方委员会的取权,又行使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部分职能。1954年6月,常德市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完成历史使命。

  第二阶段  1955年7月至1966年5月,政协常德市委员会成立并发挥积极作用。1955年7月28日至29日政协常德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自第一届委员会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的11年里,常德市政协历三届,召开四次全会。在推动全市民族工商业者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改造,对各界人士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各界人士为社会主义建设献智献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阶段  1966年5月至1976年9月,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政协工作处于瘫痪状态。1966年5月,我国开始“文化大革命”,统一战线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各级人民政协组织陷于瘫痪,常德市政协的活动同样被迫停止。

  第四阶段  1976年10月至今,自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以后,政协工作活动开始恢复,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78年2月,全国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常德市政协开始恢复,并于1980年11月举行市政协第四届第一次全体会议。1988年4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常德地区,建立省辖常德市,原常德市易名为武陵区,原政协常德市委员会随之更名为政协常德市武陵区委员会。为保持历史的连续性,区政协沿袭原市政协届次。

  政协常德市武陵区委员会的第一批委员产生于1955年7月,当时仅有委员39名,至十二届,委员人数达225名,分属22个界别。第一届委员会下设提案审查和学习两个委员会,机关配备专干两名,至十三届,设立了办公室、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提案委、农业农村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委员学习联络委员会等六个委员会,现有机关工作人员27人。2002年,全区各乡、镇和街道办事处都成立了政协工作联络处,政协工作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

委员会机关原址在常德市区和平东街2号,2006年10月与区委、区政府一道迁至柳叶大道与皂果路交汇处的新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